我国资本市场中小投资者众多,其中相当一部分投资经验不足,对赚钱想得多,对风险想得少。与此同时,有的银行、证券、期货经营机构过于注重业绩,对投资者保护和市场生态建设重视不足,甚至利用投资者的盲从心理牟利。这两个方面的不理性因素,都是市场风险的源头和催化剂。提高市场参与者的理性水平,防范化解市场风险,两个方面都要“从我做起”,也必须从机制建设上着力。
1.靠社会化教育和个体学习相结合提升投资者理性
中小投资者提高理性程度,就是对自身权益的最大保护。投资者要主动了解上市公司情况和所投资产品的情况,还要了解宏观经济以及相关产业周期问题等。投资者提高专业分析能力,除了自身努力“修炼”,还要依托社会化、公益化的投资者教育基础设施。
在证监会主导下,目前我国已建立国家级投教基地29家,一些省份也建立了省级教育基地。这些基地既有实体基地,也有互联网基地。投资者可以免费到这些场所学习投资知识、了解宏观大势、分享案例分析、提升风险防范能力、增强投资理性。
2.完善制度规则,使所有金融机构担起“理性投资引领者”的职责
专业服务机构应当担起“理性投资引领者”的职责,因为它们是中小投资者认识市场的“窗口”、参与市场的“通道”,也是市场风险的“密切接触者”。资本市场的专业服务机构不单是证券、基金、期货等经营机构,也包括银行、保险公司、信托公司等机构。这些机构是引领理性投资的一线责任主体。
2017年7月1日,《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已实施。办法明确要求,经营机构应当根据产品或者服务的不同风险等级,对其适合销售产品或者提供服务的投资者类型作出判断,根据投资者的不同分类,对其适合购买的产品或者接受的服务作出判断。专业服务机构既要了解投资者风险承担能力,又要讲明白投资产品的风险程度,实现投资者与投资风险“对表”,从而构筑起保护投资者的第一道防线。
3.把资本市场内容纳入干部培训体系和公民教育体系
我们看到,很多有稳定职业的投资者把参与资本市场当作“博彩游戏”,对于趁机捞一把兴致很高,对于共建市场秩序没有兴趣。而那些资本市场的“局外人”则把投资者一律看作投机冒险分子,把上市公司一律说成“圈钱者”,对市场治理冷嘲热讽。这两种心态是资本市场进一步提高质量、增强竞争力的阻力,需要逐步加以消除。
这样,才能让更多的人了解资本市场,弄清楚资本市场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关系,从而营造更加良好的改革发展氛围,推动资本市场进一步深化改革。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证券日报。本公司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也不保证所包含的信息和建议不会发生任何变更。我们仅对公开资料中的内容做原文提取与版式整理,我们已力求内容的客观、公正,但文中的观点、结论和建议仅供参考,投资者据此做出的任何投资决策与本公司和作者无关。最后,兴业证券投教基地提醒广大投资者:投资需理性,风险因自担,理性投资、从我做起,共做理性投资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