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一是专业,二是靠谱,三是成长,我们一直在成长!”当被问起兴证研究的特点与优势时,兴业证券经济与金融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王涵自信且自豪地作出如是总结。
破而后立,晓喻新生。十一年前,王涵由天体物理领域转战研究高地,从浩瀚星辰到金融战场。他迎难而上,勇闯重重关隘,和兴证研究一起完成了一场华丽转型。
谈及对公司未来发展的期待时,王涵坚定道:“我衷心希望将来大家都能以全球排名来衡量公司实力,用全球排名来描述兴业证券,这是我最大的期待。”建设一流证券金融集团,屹立于世界资本市场之林,这是兴证人的浩瀚征途,是兴证人的星辰大海!
本期嘉宾
王涵 兴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经济与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宏观经济研究中心总经理
●王涵本科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核与粒子物理专业,后来赴美读博,研究广义相对 论和引力波,回国后其来到兴业证券研究所,至今已有十年。
●2012年带领团队获得新财富宏观研究第三名的成绩,之后王涵一直保持极高的研究水准,在6年里拿到了3次第二名,2次第三名和1次第四名,兴业证券也凭借宏观策略领域的双子星(宏观王涵+策略张忆东),获得了广泛的市场影响力。
从星辰浪漫到金融战场
Q:作为一名天体物理博士,为什么会转行进入到证券行业?
A:天体物理研究的是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是去发现真理。而金融市场是研究人,是在不断接近真理。毛主席讲过“与人斗其乐无穷”,转战金融领域这是我根据个人偏好做出的选择。另外,中国证券市场所处的发展阶段给予我们很多机会。以我的背景在华尔街参与的可能仅是量化投资或金融风控,但在国内我可以从事宏观研究,这就是市场的包容度。金融行业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转型机会,有这方面志愿的研究类人才也会非常感恩并全力以赴去抓住它。
Q:在转行之初是否会有阵痛期,您是怎么度过的?
A:兴证研究的整个环境确实给予了我一定的容错空间,同时我自身也以最快的速度来改正错误。当时为了追赶,我一周工作都在100小时以上。而且理科生转金融行业有时候要把自己过于固化的逻辑放松一点。科学是1+1=2非常严谨的东西;而金融市场可以说是部分的科学和部分的艺术,常常需要先假设,再去思考应该做怎样的研究才能在市场中相对更正确。
比如,如何把自己从宏观研究者转变成面向资本市场的宏观研究者。因为有时客户会说你的宏观研究跟当下市场没关系,将来可能会被证明是正确的事情,但当时市场恰恰没反应,这就会造成自我怀疑。回头看,做研究不仅仅要研究宏观经济本身,还要去寻找跟资本市场之间预期差最大之处。
Q:作为证券行业的研究者,研究工作给您带来了什么?
A:我认为有两点。第一是通过研究,每天都会比前一天多懂一些。因为没有一个绝对的真理存在,只能不断去逼近,并在过程中不断超越自己。第二,很幸运我是一个卖方,所以我的客户多是投资界的朋友。我每天早上起来会问自己,假如我昨天所言他们都接受了,今天该告诉他们什么?当我做了一天研究,发现又多了一些东西能够去讲时,就很有满足感。
同力协契的团队精神
Q:您和张忆东可谓是兴证研究的金字招牌,您怎么看待这种双星组合模式的?
A:市场上像我们这样的组合还真不多。首先,我们是非常严肃地在对待自己的研究,同时又非常尊重双方的专业性。其次,在兴证研究院简单的文化环境中,我们的关系也非常简单,很少有出现严重矛盾的情况,如果有分歧我们会去讨论。我记得刚进公司的第一个礼拜,忆东就跟我讲,实际上宏观和策略不会每时每刻都观点一致,有卖方研究所的宏观和策略是打架的,最后就一定会有一个主导,一个配合。忆东说他觉得这样不好,这其实就是把一个研究所的判断方向赌在了某一个人或团队身上。最终我们的共识是,如果对某一件事情的看法一致,我们可以大声去说;但如果不一致,我们就把声音收小一点,因为这里面一定有一个人是错的。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兴证的宏观和策略是拆台最少,相互帮助最多的。
Q: 在研究这个竞争激烈的领域,怎么看同事之间的竞争关系?
A: 我觉得在兴证研究,同事之间更多是一种协作关系。比如医药行业过去十年比较火,但也有很多不火的行业有时候可能只是缺少机会。作为医药首席,徐佳熹会主动参与很多其他行业的交流会,协同大家一起做好客户服务。包括我和张忆东,市场有时可能就想听宏观,有时可能就想听策略,我们大家都是一起行动。两三百个人兴证研究团队,我们相互扶持和相互站台,在客户方面也会有正向影响,得到很好的反馈。
Q:团队成员之间长时间地保持这种简单关系是怎么做到的?
A:我觉得有几个层次。第一,长期以来,公司给了我们一个市场化评价机制。第二,研究院的历任领导都非常尊重专业,为研究创造了简单的文化氛围。第三,团队之间的简单也缘于大家一直在努力,兴证研究院也一直在往上走,我们的付出和回报之间是一个正反馈的过程。换句话说,我们没有把力气浪费在内卷上,而是对外不断努力把饼做大。
0多维并进的集团协同战略
Q:您怎么看关于集团一体化背景下的研究赋能?
A:我把集团的协同定义为“两栖攻击舰”,主要想体现出我们是以多维度、高维度,去对抗单一维度、低维度战斗协同。有些证券公司的单一业务可能很强,但现在无论是机构客户还是个人客户,他们所需要的服务都更加多维度、专业化,而研究就可以在这个层面上提供更多的服务。可以说,原来是一个人或者一个部门去服务一个客户,现在是一个集团去服务一个客户。客户的感受、体验和我们的效率都是不一样的。原理和“两栖攻击”很相似,前有步兵冲锋,后有军舰开炮,同时还辅以空军的直升机,这样就是一个总体战,搭建起全方位多维度的服务架构和体系。研究业务发展与公司高质量发展之间的赋能是双向的。研究员想要成为行业专家,这是由自身研究能力和公司整体实力两方面来决定的。从内在看,研究院下一步的发展需要公司整体综合实力提升的支持,从外部看,在公司多年对研究的战略投入下,研究院积累起一批在市场上有影响力且专业性强的研究员,我们必须要用专业服务,赋能于公司其他业务板块。首先,在服务公司“双轮驱动”大投行业务体系上,我们成立了产业中心,配备资深和精干的人员,着力服务公司大销售和大投行团队,推动建立公司在注册制背景下的专业能力。其次,在服务财富管理条线上,研究院加大力度服务和满足客户日益增长的专业化、综合化研究服务需求,为财富管理团队提供研究服务赋能,提升客户满意度和粘性。再次,近年来研究院着力强化智库建设,一方面探索研究收入的多样化途径,另一方面立足券商智库研究的专业优势,积极参与和服务于国家战略、政府决策,为资本市场建设提供研究成果和发展建议。
值得信赖的文化和实力
Q:谈到兴证研究的文化,大家会提到宽松、自律,您怎么理解?
A:证券市场是一个高度竞争的市场,在学历和智商齐高的情况下,自律就显得尤为重要,最终大家拼的其实是努力程度。兴证研究院自律的人太多了,比如兴证医药首席徐佳熹,不论工作有多忙,他从来没有放下自己对专业前沿研究成果的跟进。这种自律是对真理的渴望,也一直感动和激励着我。“宽松”取决于三个层次。一是公司层面对于研究的指标体系非常清晰,不完全以看对或看错方向作为评判标准。二是部门层面不以行业是否正在风口上为主要评判标准。三是伙伴之间的关系。在兴证研究很大一部分研究员是从内部慢慢成长起来的,大家看到只要自律、努力,付出就会有回报。
Q:您认为兴业研究的实力特点,或者说最大的优势在哪里?
A:我觉得第一点是专业,第二点是靠谱,第三点是成长,我们一直在成长。首先,兴证研究尊重“专业”。从考核体系到人才培养,我们从不盲从。比如我们会在内部讨论中毙掉研究报告,哪怕这个报告有很强的市场需求;比如我们不要求新人马上去服务客户,去带来流量。无论是试用期还是考核期,我们衡量人才的标准永远是深度报告写了多少、有没有内核过。其次,兴证研究的“靠谱”体现在佣金和客户评价上。市场有一些短期热点的时候,兴证研究不一定非常出彩。但当拉长时间看,我们的佣金和客户评价却始终能稳居行业第一梯队。再次,兴证和客户之间是“共同成长”的关系。无论从集团层面还是研究院层面,我们都会首先考虑客户本身的成长性,同时考虑人员配置的成长性。比如我们在周期行业依然有大量的人员配置,当市场的风格往周期偏时,客户的诉求很快就能得到响应。我们相信不跟风的长期投入,将来一定会有回报。
Q:在兴证研究我们常听到“敬业”这个词,您有怎样的体会?在你眼中兴证人最宝贵的特质有哪些?
A: 我觉得“敬业”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今天的事情没做完,这一天就没结束。我们曾经接过一个社保课题,由于背景特殊、时间有限,大家就自觉自愿放下手中工作,连着干了十几二十个小时,直到把报告做出来。这种情况其实挺多的,因为大家都明白我们最终的服务对象是客户,金融市场不会因为你今天累了就停下来,客户不会因为你累了就不下这个单。所以“勤奋”是兴证人身上的特质,在公司文化中已经形成了一种“爱拼才会赢”的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第二是简单。因为我们本身就处在一个非常市场化的行业里,所以公司也一直用市场的评价来考核大家的业务成效。我进公司的这十一年,从没有碰到任何一位领导会直接指出你为什么判断错了,市场的逻辑就该交由市场来管理。
Q:对未来公司的发展,您最大期待是什么?
A:我衷心希望未来提到兴业证券,市场会以全球层面的排名来衡量公司各方面的实力,这是我最大的期待。